最新目录

不同玉米果穗位姿与含水率对穗柄断裂特性的影(7)

来源:力学季刊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4-12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根据仿生学原理,张莉等[20-22]分别根据人工单手摘穗原理,设计了由上向下施力的摘穗机构,可有效降低载荷,减少摘穗损失;但摘穗部件行程大,运动

根据仿生学原理,张莉等[20-22]分别根据人工单手摘穗原理,设计了由上向下施力的摘穗机构,可有效降低载荷,减少摘穗损失;但摘穗部件行程大,运动复杂,果穗苞叶残留较多。而在人工双手摘穗时,以一手支撑、另一手施加弯矩掰穗,可避免损失损伤、高能耗和苞叶残留等问题,但目前对双手摘穗中支撑手的作用缺乏研究,对穗柄在弯曲变形断裂的认识不足。

综上,本研究将以人工双手摘穗时穗柄受力为原型,构建玉米穗柄的受力断裂模型,对该模型下的穗柄断裂行为进行分析,探究不同含水率、不同果穗位姿下玉米穗柄的断裂规律,以确定基于果穗位姿变化的仿生摘穗机构的结构与运动参数,为新型玉米摘穗装置的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。

1 玉米穗柄受力模型研究

目前应用范围较广的摘穗辊式割台和拉茎辊-摘穗板组合式割台上,玉米果穗穗柄的断裂方式为单一拉伸断裂,且茎秆的拉伸方向为垂直向下。而在人工双手摘穗时,同时对玉米穗柄施加弯曲载荷和拉伸载荷,相较于单一的拉伸方式,玉米穗柄更容易断裂,且摘穗后苞叶残留量显著降低。与当前采用的摘穗割台相比,人工双手摘穗的主要特点在于,施力手施加的弯矩引起果穗的位姿变化,导致了穗柄的断裂行为产生变化。

人工双手掰穗的原理如图1a所示。作业中以支撑手握住穗柄及茎秆,对玉米果穗的穗柄下部形成固定作用;以施力手在果穗顶端向下压,对果穗施加绕支撑手旋转的力矩。由于断裂点位于穗柄中上部,因此在果穗被摘下时,大部分苞叶会与未摘下的穗柄一起遗留在玉米茎秆上,使果穗上附带的苞叶层数显著减少,从而降低了后续的剥皮、脱粒作业的工作量。

玉米果穗被摘下瞬间,穗柄的受力如图1b所示。施力手对果穗上部施加压力时,支撑手对果穗下部形成支撑作用,在支撑手的杠杆作用下,果穗对底部穗柄施加向上的拉力T。穗柄下端生长在玉米茎秆上,茎秆对穗柄产生向下的拉力P。同时,施力手驱动果穗弯曲时,通过果穗对穗柄施加弯矩M’。

实际生产中,欲通过机械部件握持穗柄并对果穗施加弯矩完成摘穗,存在较大设计难度。按照仿生设计中目标功能有效实现的准则,将模本功能的实现作为设计的首要目标[23]。通过改变玉米果穗受力时的位置姿态,使其发生一定角度的偏转,对茎秆施加向下的拉力,穗柄即受到拉力和弯矩的共同作用。其与手工摘穗的不同点在于:手工摘穗时,穗柄受力以弯矩为主,拉力次之;而在不同玉米位姿下对茎秆施加拉力,穗柄受力以拉力为主,弯矩次之。若能通过改变果穗位姿,通过对茎秆施加拉力,实现穗柄在较小拉力下的断裂,则模本的核心功能即得到了有效实现。在现有拉茎辊-摘穗板式玉米割台基础上,参照人工双手摘穗时穗柄的受力模型,按照上述仿生模本目标功能实现的准则,设计出预先改变果穗位姿的玉米摘穗机构,如图2所示。该摘穗机构在玉米果穗接触割台时,对果穗底部施加侧向力,引起果穗的位姿变化,使其偏转一个角度,同时使穗柄产生弯曲变形,然后在拉茎辊的拉力下完成玉米果穗的摘取。该摘穗机构的设计目标是减小穗柄拉断力,降低割台功耗,减少剥皮机作业量,降低脱粒机脱出物的含杂率,提高玉米机械化收获的效率和质量。

然而,欲确定上述摘穗机构的结构与运动参数,须首先确定玉米穗柄在果穗不同位姿下断裂的受力、变形等边界条件。本试验以不同含水率下的收获期玉米为研究对象,通过预先将玉米果穗以不同偏转角度进行固定,使穗柄产生不同的弯曲变形量,再对不同位姿下的玉米果穗进行穗柄的拉伸断裂试验,以获取拉伸茎秆时穗柄的“载荷-位移”数据及苞叶残留量,探究穗柄的断裂规律。

2 材料与方法

2.1 试验材料与设备

试验所用玉米品种为飞天358。其主要性状为:株高301 cm左右,穗位123 cm左右,成株叶片20~21片;穗柄平均直径为20 mm左右(含苞叶);果穗为筒形,穗长17.7 cm左右,穗行数16~18 行;籽粒为黄色,马齿形,百粒质量40.1 g左右。该品种与东北地区广泛种植的穗收型玉米品种性状相近,以该品种为试验对象,具有较强的代表性。试验所用带茎秆的果穗为2018年9月28日至10月21日间分批次采集于吉林大学农业试验基地。选取穗柄及茎秆无虫蛀、无病害,果穗大小均匀、茎秆粗细一致的果穗进行采集。采集方式为人工用镰刀在玉米结穗处将上部和下部茎秆砍断,仅保留约300 mm左右的茎秆,从而便于试验时夹持。为使试验材料尽可能接近田间生长状态,采集前,测量玉米果穗的籽粒含水率,在籽粒含水率略高于控制含水率时,将玉米果穗采下备用。采集后,经自然晾晒至籽粒含水率达到控制含水率,再进行各含水率下的玉米穗柄断裂试验,同时测量果穗其他各部位的含水率。

文章来源:《力学季刊》 网址: http://www.lxjkzz.cn/qikandaodu/2021/0412/475.html



上一篇:几种物理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展望
下一篇:基于纳米压痕技术的木材胶合界面力学行为

力学季刊投稿 | 力学季刊编辑部| 力学季刊版面费 | 力学季刊论文发表 | 力学季刊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力学季刊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