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目录

水田株间立式除草装置除草机理与试验研究(2)

来源:力学季刊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4-12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2.2 工作原理 田间除草作业前,根据不同地域水稻行距与株距环境特征,调整除草圆盘作业间距,测量土质松软程度及水田土壤泥脚深度,调整机具及除草

2.2 工作原理

田间除草作业前,根据不同地域水稻行距与株距环境特征,调整除草圆盘作业间距,测量土质松软程度及水田土壤泥脚深度,调整机具及除草圆盘初始入土深度。避免深度过大导致机具作业效率降低,伤苗率过高;深度过浅导致机具作业质量下降。在机具作业过程中,当行走机具发动机通过链条和锥齿轮传动将动力传至除草旋转轴,驱动立式除草装置旋转运动,如图2所示。

除草圆盘运动由随机具前进直线运动及自身旋转运动复合而成,通过调整前进速度与自身旋转运动比例关系(除草速比),实现除草弹齿株间均匀除草,减少作业伤苗现象。每个除草弹齿在同一旋转周期内与苗行接触2次,可有效防止除草后稻苗单侧倒伏,完成杂草推拉及压埋作业。其中除草弹齿有效工作部位为没入土壤中弯曲弧段,将弯曲弧段两端点标记,即P1点和P2点,得到两端点复合运动作业轨迹,两轨迹所形成区域即为除草区域(图中Ⅰ、Ⅱ和Ⅲ区域),通过调节弹齿数量及安装角度可适应不同株距和行距除草作业。

图2 除草装置运动轨迹及除草区域Fig.2 Trajectory and area of weeding device图中Ⅰ、ⅡⅢ区域分别为不同除草弹齿除草区域;A1和A2分别为除草弹齿两端点形成轨迹最宽处距离;A3为两相邻除草弹齿所形成除草区域最窄处距离;S为除草弹齿入土深度Ⅰ,ⅡandⅢregions are respectively the weedingcontrol areas of different spring-tooths in the figure;A1and A2are respectively themaximum ranges of the trajectories caused by two endpoints of spring-tooth;A3is theminimum range of the weedingcontrol areacaused by two adjacent spring-tooths;S is the soil depth of spring-tooth.

3 株间立式除草机理研究

3.1 除草运动学分析

为研究影响立式除草装置作业质量主要因素,分析除草机理,对立式除草弹齿进行运动学分析。工作时除草弹齿随机具前进,自身旋转运动,绝对运动为两种运动合成,运动轨迹为摆线[18]。以除草装置旋转中心为坐标原点O,机具前进方向为X轴,与杂草作物行垂直方向为Y轴,建立直角坐标系XOY,如图3所示。

则除草弹齿端点P(x,y)运动方程为:

式中,R-弹齿安装半径(mm);vm-机具前进速度(m·s-1);ω-弹齿旋转角速度(rad·s-1);t-运动时间(s)。

图3 除草运动学分析Fig.3 Weeding kinematics analysis

对式(1)求导,即可得弹齿端点沿X轴和Y轴运动分速度,将两方向分速度合成,绝对速度为:

分析可知,除草弹齿运动轨迹由弹齿安装半径、旋转角速度及机具前进速度决定。为分析各因素对除草轨迹及除草区域范围影响,本文引入除草速比λ概念,即除草弹齿旋转角速度与机具前:

工作时合理控制机具作业参数,调节除草速比,增加株间除草覆盖面积,使得除草弹齿压埋效果满足农艺除草要求。当除草速比λ<1时,弹齿运动至任何位置,其水平分速度vx皆大于零,即弹齿端点水平分速度与机具前进方向一致,其运动轨迹为短幅摆线,如图3中轨迹Ⅲ所示,此时弹齿对土壤作用力较大,作业区域较分散。当除草速比λ>1时,弹齿运动至任何位置,其水平分速度vx皆小于零,即弹齿端点水平分速度与机具前进方向相反,其运动轨迹为余摆线,此时除草区域较均匀,可有效进行压埋作业,如图3中轨迹Ⅰ所示。

3.2 除草动力学分析

为研究立式除草弹齿压埋机理,分析弹齿作用力对除草作业性能影响,运用材料力学理论建立杂草挠曲线方程,进行除草压埋动力学分析。如图4所示,为弯曲杂草茎秆简化模型,以杂草根系为坐标原点o,弯曲变形前杂草茎秆轴线为y轴,水平土壤界面为x轴,建立直角坐标系xoy,其中xoy平面为茎秆纵对称面。

图4 杂草弯曲挠曲线模型Fig.4 Diagram of flexuralmodel of weeds

根据材料力学原理,将弯曲变形后杂草茎秆轴线简化为挠曲线,其上任意点坐标为(x,y),则挠曲线方程为:

根据平面假设可知,弯曲变形前垂直于轴线横截面,变形后仍垂直于挠曲线,因此其截面夹角θ为y轴与挠曲线法线夹角,即x轴与挠曲线切线夹角为:

在纯弯曲情况下,弯矩与曲率间关系为:

式中,M-杂草茎秆横截面弯矩(N·m);E-杂草茎秆弹性模量(MPa),I-杂草茎秆截面惯性矩(mm4)。

将式(5)转换为:

其中,ds-两端法线焦点即曲率中心,确定其曲率半径为ρ。

将式(7)和式(8)合并整理得:

文章来源:《力学季刊》 网址: http://www.lxjkzz.cn/qikandaodu/2021/0412/477.html



上一篇:基于纳米压痕技术的木材胶合界面力学行为
下一篇:苎麻茎秆轴向压缩力学试验与分析

力学季刊投稿 | 力学季刊编辑部| 力学季刊版面费 | 力学季刊论文发表 | 力学季刊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力学季刊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